正在展览

未来通行证全球巡回展——今日北京站

时间:2012-9-27 20:23:19  作者:艺术国际  来源:艺术国际  查看:91  评论:0
展览城市:北京
陆蓉之
展览时间:2012-10-13~2012-10-29
开幕时间:2012年10月12日
展览地点:今日美术馆2号馆2层,3号馆1、2层
主办单位:今日美术馆
独家赞助:摩根大通

  超过百位亚洲及世界各地艺术家,提出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所萌芽的新美学,一个绚烂五彩的新视野。在他们适应21世纪的数字文化中,艺术家超越了派别与理论,在折衷的新美学中,与全球化世界产生了一种新的关系,也提示我们一个通向未来的可能性。

  《未来通行证-从亚洲到全球》国际大展,探索亚洲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力,和世界其他各地艺术家的创作力之间的关连。此次展览呼应了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的主题,展现了亚洲在艺术发展中,不止超越了国界,同时并成为一个新的艺术宇宙中心。从威尼斯起航,经鹿特丹、台中,如今抵达北京今日美术馆展出。

  由亚洲角度策划,此展览注意到当代艺术中的不同价值被认可并凸显出来。此展览的布展方式所营造出来的万花筒般的视觉效果,突破美术馆「白盒子」的刻板印象。这种超载的视觉感官经验,直接说明数字时代的阅览习惯,尤其是我们和计算机屏幕之间的密切关系。
 未来通行证:北京站-从亚洲到未来世界的艺术

  陆蓉之

  亚洲,究竟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概念呢?还是一种地理疆域的划分?

  亚洲,能够被视为一个有共性的集体名词呢?还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方位的称谓?这样的讨论可以无止无休地进行下去,而且,永无结论。

  我在开始策划这个特展时,就是以展现亚洲当代艺术的能量和全球对话为目的,同时揭示一种由亚洲艺术家所引领的新美学方向。这是一个关注承传、环保问题和未来绿能所提供的创新概念的新艺术展览。

  然而进入了数字化的21世纪,人们对知识分享的管道变得无比多元。全世界的当代艺术迈向了新折衷主义(Neo-Eclecticism),结合了观念主义的经验和对新媒材的处理和应用,以及建构新的诠释立场,动摇过去既存在不同文化之间对话的阶层性。

  《未来通行证-从亚洲到全球》是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的一部分,由意大利威尼斯Claudio Buziol基金会(FCB)、台北晟铭文教基金会(UNEEC)、北京今日美术馆(TAM)共同筹办。这个大型展览邀请了超过106位/组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参展,《未来通行证》从2011年6月至11月在威尼斯Claudio Buziol基金会的原址和新馆同时展出,而且还是基金会修缮落成的14世纪San Gregorio修道院新馆的开馆展。这个展览12月巡回到荷兰鹿特丹世界艺术馆(Wereldmuseum),2012年5月到台中的国立台湾美术馆(NTMOFA),10月到北京今日美术馆。张子康馆长在2010年邀我加入今日美术馆,一起携手策划这个大型的国际巡回展,我32年来的策展生涯得以在北京作为退役的终站,因此,除了先前巡回的作品,我特地在北京加了许多华人艺术家的作品,作为我策展生涯最后的一次遇见未来的预言。

  为了筹办这个在威尼斯的展览,威尼斯站,我邀请了Claudio Buziol基金会的艺术总监Renzo di Renzo和德国籍住在威尼斯的独立策展人李乐,以亚洲观点共同策展。此展览企图凸现突显当代艺术中的不同价值观,也呼应了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的主题,展现了亚洲在艺术发展中,不止超越了国界,同时还指出亚洲在新世纪必将成为一个新的艺术中心。

  展览的布展方式,刻意营造出来万花筒般的视觉效果,为了突破美术馆一向给人的「白盒子」刻板印象。这种超载的视觉感官经验,直接说明数字时代的阅览习惯,尤其是我们和计算机屏幕之间的密切关系。《未来通行证》的主题,建立于古老的中国哲学根基「阴与阳」的概念上,由一对互相对立,同时又互补的观念开始,架构出一系列一分为二的组合,彼此共享起源的概念,对照共存、互相依赖,不但缺一不可,而又能彼此转换为对方;承续过往的同时,也对于过去提出不断的挑战。

  东/西

  当我们在当今全球化的文本范围内去看待亚洲时,特别是,如果我们将长久以来由不同途径发展出的多样化的东方(亚洲)文化,和相对比较单一的西方(欧洲/美洲)现代主义的文化相比,我们会发现东西方文化之间还是存在着明显的相异对照。

  如果,我们从西亚、中亚地区横跨中国一大片疆土,连结了东亚、东南亚,然后延伸到南亚的所组成的亚洲的范围,还包括了太平洋群岛,大约囊括了全世界人口总数将近四分之三。相对于宗教上比较一面倒地以原始基督教源头为发展的欧美西方世界,尽管种族、语言也一样分歧而多元,但是,两百年来的欧美地区在工业生产现代化的过程中,将世俗生活的差异迅速拉近了,形成了一个比较具有共性的西方现代文化。而亚洲地区,还普遍存在着风俗各异的传统文化,工业生产现代化是非常短近才发生的现况,所以,在亚洲各国、各地区之间世俗生活的差异是巨大的。即使在高喊着全球化的今天,一个文化上分裂的亚洲,还是事实。

  换言之,在亚洲,不同的传统文化依然普遍存在,工业化和现代化都只是比较晚近的事,因此,亚洲,即使是同一区域内的每个国家的人民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仍然很大,哪怕现在全球化已经作为一种通则,文化上的分化仍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西方现代主义的抽象观念对亚洲当代艺术而言,一般都影响不大。自从抽象的美学在20世纪初崛起,一百年都过去了,一直到上一世纪结束之际,当代艺术已经趋向更多样化与混杂的状态。那么,这个新世纪出现将会出现另一种审美主流吗?当代艺术的今天,不仅发掘和重建新的观点与诠释,而同时,在这个全球性的大熔炉里的各种文化元素,正是艺术家不同的个人经验的叙述。

  过去/未来

  所谓的东方主义,其实是一个贬抑词,西方往往忽视了亚洲地区对传统文化的实践,其实从来都不曾间断过,过去,也是现在的一部分。严格而言,在今天发生的,就应该都被视为亚洲的当代,亚洲当代多元文化的当代样式,产生的艺术就是当代艺术,而不只是和西方具有共性的那一些而已。在亚洲的当代文化语境里,传统和现代不具备对立或取而代之的关系,即使谈不上是两者共荣并立,也至少是一种长久共存的生态。

  20世纪下半期亚洲当代艺术是按照自己发展的独立过程,一种巨细靡遗的表现力,是大家的共性,早已在亚洲传统艺术的叙事文化中根深蒂固地传承到今天。注重细节的叙事风格和充分运用符号的隐喻性,都充分反映在绘画和雕塑、电影和录像艺术之中。

  这些作品也反映出艺术家在表述作品内容时,那不可思议的戏剧性张力,那些他们对细节的观照、描述和处理能力,都是源自于亚洲文化中的工艺美术传统。上一世纪的西方艺术的特点,是具有革命色彩的理想化的前卫运动,同时也是不断否定过去历史轨迹的一场运动。“后现代主义”认为艺术和文化已经进入了一个超越前卫主义轨迹的新时代,“后现代主义”并不强调个人风格的独创,而是提供不同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多样选择。在亚洲,一种生气勃发的草根文化的力量,结合最近崛起的动漫文化与民间艺术的图像和文本而转换成符号,以及一些本土风格的叙事图文,在许多亚洲当代艺术品中处处可见。

  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同时并存为鲜活的风尚,是今天亚洲多数国家所共有的现象。在亚洲,过去就是当下的一部分。

  阴/阳

  那象征阴阳的黑白两色的符号,代表了中国古代对宇宙运作功能的认知,外圈代表了“整体”,所包含的黑色和白色的形状,代表两种相互作用的能量,称为“阴”(黑)和“阳”(白色)。在一个更庞大的动能系统之中,交互运作的阴阳互补的对立面,无法分离而单独存在。“阳”代表一切“正面”或“男性化”,而“阴”代表一切“负面”或“女性化。”因此,在中国历史上的妇女总是被认定为负面的意义。但即使在并没有“阴”的概念的西方,妇女在历史上也不曾得到更好的地位。

  在今天的当代,我们往往将女性自我醒觉意识,与20世纪60年代的女性主义运动连贯起来。当代艺术中的女性主义运动,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整个70年代蓬勃发展,那是西方女权运动的一部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但是,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在历史中可以回溯到古希腊时代的女诗人萨福。

  在上一世纪平反女性权利的途径有以下几种形式:

  解放—强调一个女人的个人平权

  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妇权根本不平等的问题寻求体制上的改革

  激进派—和父权直面对抗

  第三波—竭力赋予女性的个人权力

  生态—处理自然和女性被剥削之间的关联

  黑色—处理种族主义和厌女现象之间的关联

  第一位亚洲女性艺术家跟西方的运动产生连接的是草间弥生,她在在1960年代曾经住在纽约,草间她自己从未承认她的作品是女性主义运动的一部分。但是,她可以被视为发展在20世纪末在当代艺术显现的雌雄同体新美学的先驱者。她兼具阳刚/阴柔,同时是男神/女神的多才多艺而赢得尊重与推崇,她以女性的身份独立于她的男性同行,她以无限的想象力壮大自己,超越了男女性别问题的二分法概念。

  雌雄同体的Hermaphrodite既是是男性也是女性的爱神,是古希腊神话中跨越性别的美。他/她是古希腊备受崇拜的偶像,这样的美,至今仍然被普遍崇拜。新一代的当代艺术家以多元的手法继续思索、组合、统合、重新组合和重生,他们以性别和生态的问题交互影响而产生许多复数元的视觉形式。女性艺术家在艺坛的崛起,也将被视为雌雄同体所形成的新美学的影响力,并且不断茁壮。雌雄同体提供了对于审美的新隐喻,超越“阴相对于阳”或“女性相对于男性”的二分法的概念。

  虚拟/现实

  紧跟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卡通、漫画和动画电影的形式变得更加复杂,以及其营销的管道也更形多样化,各种简化的视觉形式已成为巨量传输的视觉符号,这些包含了不同文化和不同地区身份的各种独立的不同系统。因为这些现象都还在持续进行传播,它们扎根成为世界各地青年文化里的通信符码,而且不只是一个单一时代或单一族群集体认同的一部分。相反的,人们藉此寻求表现和传达他们自己的想法,或者是模拟和重建那些能够激发他们想象力的管道。

  新一代的艺术家、设计师、漫画家、动画师和插画家,他们在相同的环境中成长,即使他们的教育背景十分相似,他们的审美趣味还是受到广泛流行文化的影响。新一代的艺术家看待卡通、漫画、动画等视觉形式,只是在众多复合媒材环境中可供他们选用的元素。他们甚至超越了昔日社会的刻板印象,而从中自由地取用、反映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并且赋予文本更深一层得意涵。这种高速度的产出,在目前的数字环境中产生新颖而不寻常的视觉形式,不仅造成新一代焕然一新的视野崛起,而且融入流行商业文化的主流词汇,这些视觉形式如今成为新潮、时尚的产品的符号性代码。

  今天的年轻人通过他们的艺术创作,永无止境的追求、更新和改造流行文化。艺术创造的本身,也产生了质变,从上个世纪一种追求个人主义的“原创”精神,转移到今天对于“崭新视野”的兴致勃勃,新鲜的感官刺激已经比正式的创造力更重要。新一代的创意艺术家经常以交互技术来处理视觉代码,使得观众与创作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就像一场充满了未定变量的游戏。21世纪的人类在这些虚构的环境中,透过多种仪式化的行为,使情感发展和成熟。现实与虚拟现实之间的交互作用,将不可思议的想象力和丰富多彩的形式,用以启发、丰富每一个人具有的多重身份。新世纪漫画形成互动的美学,和真实的情感在虚拟世界中互动,从明亮多彩的数字化的影像,到瞬息万变的视觉形式,培养出新一代人的审美品味。这些包含隐喻和幽默内容而且无比壮观的视觉效果,许多都是来自于亚洲的创新,揭示了虚拟美学在生活中可能实现的立场。

  在我多年以来研究新的艺术倾向的过程中,我注意到,有一群分布在世界各地为数不少的艺术家,他们拥有的共同审美观点,其实是来自于漫画书、卡通和动画的表现手法。如此一来,他们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审美趋势,就是我所发明的词汇:“动漫美学(Animamix)”

  动画和漫画,在英文里,是分开的两个字,可是在中国当代的中文语境中,却常被合为一词,而无法在英文里找到对应的翻译。于是笔者将“animation”和“comics”两字,取其发音合而为一,构成一个自创字“animamix”,来表述当今这股“动漫美学”的发展新现象。

  我的动漫美学的概念,是扎根在过去几个世纪流行文化的逐渐演变,以及过去几个世纪的艺术家个人风格的整合及重新诠释,而在21世纪自然浮现的新审美视野。我推出的动漫美学,旨在为今天不断蓬勃发展的审美倾向,提出一套理论系统。漫画书、卡通、动画都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审美领域,而且已经彻底融入了生活的各个领域。

  3D动画电影阿凡达全球票房的成功亮丽表现,显示动漫美学已经获得大众认可的明证。我曾经在一场演讲中指出,阿凡达将来有一天会被证明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里程碑。在阿凡达之前,虚拟和现实是分离的两种状态,它们代表了两种对立的概念。然而,在阿凡达之后,虚拟和现实已不再分离,已经交融在我们的生活之中。透过大众媒体的轰炸,某些图像已形成象征性的语言,被世界各地的青少年互相流通。这不仅仅是一种风潮,也不只是单一族群可以垄断的集体记忆的一种形式。

  21世纪新一代动漫艺术家,不只是制作动漫作品的原创者而已,他们出现在创意产业的所有领域,他们的作品所反映出的动漫新美学,深入所有的创作范围。新世代动漫美学艺术家的作品,不像上一世纪的普普艺术家,只是挪用了动漫艺术的视觉符号。21世纪动漫美学艺术家,本身已经完全融入了动漫艺术的造型美学,这些五花八门的“动漫化”风格,其实就是艺术家本身创作的原型。换言之,动漫美学,是21世纪全领域艺术创作所根据的最重要的原创源泉。

  我也指出新世纪动漫新美学的特征,表现在四个方向:

  首先,在大众流行文化中,如浪潮般推涌的大量、多样化的动漫形象,不论是人物的还是动物的造型,都是永远不会衰老的形体,例如美国迪斯尼公司发行的米老鼠已经高龄迈向八十岁,可是依然可爱、清新如昔,受到一代又一代孩子们的衷爱。反过来回顾几十年前的著名演员,今日即使在世,也一定今非昔比、老态龙钟了。动漫时代这种对青春不老的形像的集体记忆,在潜移默化当中,形成了21世纪新世代所崇尚的青春美学,不仅在创作上形成巨大的影响,更深刻地影响了大众的审美观念。追求理想化的青春美,不仅是动画、卡通、漫画里塑造虚拟角色的问题,而且它已成为现实人生中,实现人工理想美的心理因素。

  其次,动漫美学中充满了千奇百怪变化、无比丰富的叙事性文本,使得图像呈现的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叙事性格。回想那19世纪末才萌芽的现代艺术,在上一世纪初,全面朝向抽象风格的路线发展。即使是以语言叙述为主的现代文学作品,也经常解构话语的完整面貌,卖弄文字语意或结构方面的抽象性,以致读者难以一窥语意究竟。然而在21世纪数字化的环境里,文字叙述的转换,变得更为多元、有趣,愈来愈多的信息,透过图像化的语言,来沟通和交流彼此的意念。卡通动漫作品里面,拟人化的造型,以及配合故事的叙事性,所形成夸张的变形美学,会在本世纪形成视觉造型美学的新主流。动漫美学艺术里的叙事性文本,结合视觉图像语言的丰富性,形成的叙事性的图像新美学,正是动漫美学艺术的第二种重要特征。

  第三点,从上一世纪中期开始,电子媒体作为影像传播的载体,彩色光线在空间里释放、流动、充满,是一种等同用画笔沾染颜料在画布上作画的表现方式。新世纪里的人类共同经验,不分人种、国籍的孩子们,都几乎是在电视机和计算机前面成长的。他们接受到的信息,所看到的影像,都是由光电所构成的色光视觉经验。这类由色光所形成的绚丽美学,对于艺术家创作的色彩运用,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色光的艺术,在这个世纪会更加强发展。这种亮丽、多彩的色光视觉效果,也是21世纪动漫艺术新美学的特征之一。

  最后,有别于传统的艺术创作,动漫艺术的完成,往往需要团队整合以及专业分工的多重交迭的合作,因而必需动员庞大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不像是传统的艺术创作者,可以在一个人在封闭的工作室里独立完成。因此,跨领域的产业整合,是动漫艺术的特殊现象,例如美国、日本的动漫画产业所发展的衍生产品,种类之丰富,涵盖到民生用品、衣食住行,几乎无所不包。所以,动漫产业的产值,不仅在于动漫艺术的本身,而是一个时代文化力量相加的总体。未来的动漫美学艺术家将以创意总监的身份,走出纯艺术、高艺术的象牙塔,进行跨领域的资源整合。艺术的创作与营销,将是全球性的创意产业中的极为重要一环。

  数字环境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感知模式,它改变了现实和虚拟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推翻了我们的系统分类和知识的类别,而且它正在挑战我们的感官极限。动漫美学的艺术是这种现象最好的例证,这些看似“animamized”的风格,就是艺术家的创作原型。一个典型的例子可以作为见证的,即是超级明星Lady Gaga的崛起,她在娱乐事业上的惊人成功,其实也是一种艺术性的巨大成功。如果毕加索可以视为上世纪最流行的现代艺术大师,那么Lady Gaga也可以变成代表21世纪的大师之一。

  动漫美学艺术的图像和符号是一种沟通的管道,以便于个人的表现,思想的表送和想象力的运用。所以,动漫美学的艺术作品,并不等于就是动画或漫画的本身。

  动漫美学,代表了一种在新世纪各创意领域中审美态度的整体概念。

  宇宙/个人

  中国文人艺术将「品德」视为一种抽象的精神性作为作品优劣的评断,这点和西洋艺术自文艺复兴以后重视「型」与「形」的再现与变化,两者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诚然走上殊途迥异的两条路线。所以,在西方学者的眼里,常把中国艺术风格千年慢变的现象,归诸于中国文化的保守性,或政治社会制度的影响。其实,中国文人艺术的慢变、渐变,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所致。中国水墨绘画过去从来不以外表形象的「型」,作为艺术创作的变革目标。中国人将「浑然天成」视为极高的境界,其思维进程总是跟随宇宙自然而运行,而不以一己个人为中心。甚至,中国的语文,也从来不以个人生命所体会的时间作为准则,而是以宇宙浩瀚的时间性为原则,所以中国的语文里,没有「过去式」、「现在式」、「未来式」或「进行式」等以个人为基点的时间概念。

  中国语文和图像艺术的起源,皆根源于师法自然。宇宙间的自然,固然可以「变化无穷」,也可以春夏秋冬四季轮转「墨守成规」且「不失法度」。中国人以宇宙宏观所界定的精神美学观念,师法自然的精妙变化,实在很难以西方的个人主义所建构的形式美学来横加论断。因此,西方由个人为中心所导致的当代前卫与历史传统对立的概念,并不适宜套用在中国艺术的系统内。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书画的千年少变,然而在中国艺术史学者眼底,却是各家风格面貌殊异的各种细微差异,且时代风尚了然,并非一成不变的模仿和抄袭。

  上一世纪风起云涌的现代艺术风格流变,被视为一种激烈的「前卫」运动,总是积极地向前进行,努力摆脱历史、否定过去。这种以原创为核心价值的现代艺术,发展到了1960年代的极简主义(Minimalism)时期,无异是现代主义对历史不断消减、否决的耗竭,以至于一无所有。因此,当时有一部分极简主义者曾尝试着以东方禅学来诠释这份空无,以避免沦于彻底的空白。紧接着在1970年代登场的观念主义,迷惘、叛逆、实验性强烈,更进一步和传统艺术形成对立和绝裂。然而,上一世纪现代主义反对历史的前卫艺术运动发展至今,随着自身已走进历史的帷幕而终告结束。

  所谓的后现代的艺术现象,基本上是整个艺术世界进入一个失去前卫方向的新时代。“后现代”不是一种强调个人“原创风格”的主义,而是各式各样不同思维模式的选择。换言之,透过后现代形形色色的不同模式思考所创作的艺术作品,我们对于未来的辩论,其实可以依据古代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概念,可以是人类和环境,生物和地球的能量,科学发明和自然规则......,或综合多种风格形式的折衷主义(Eclecticism)。

  “自然和谐”是人类社会追求绿色生态和未来更美好生活的共同目标。

  结论:

  进入21世纪,在数字化的环境里,人类获取知识的管道更形多元和普及,随着物质条件的提升,人们对自身生活意境的提高,除了形式上的美感以外,反应在精神境界里的审美要求,也一样与日俱增。

  新世纪亚洲出现的当代艺术,无可避免地迈向了新折衷主义(Neo-Eclecticism),总结了“观念主义”和“媒材处理”两方面的经验,采取更开放的对话方式,不但从历史中重新挖掘和建构新的诠释或立场,而且多重地选用全球各族裔文化之间相异的特质,诉诸于艺术家个人的当代生活经验,不断拼凑、媒合、重组、再生,有的将性别课题也考虑在内。

  这种经由混杂交配而产生的“异类合成(heterogeneity)”的视觉形式,其实也包涵了昔日一脉相承的传统艺术,特别是在亚洲,过去亦是现在的一部分,传统被视为众多媒合可能的其中之一的选项。通过互联网与数字技术,将人类对时间、距离和其他的物理现象的认知经验,转化为一种新的精神状态/一个新的国家,全球公民在这“虚拟/真实”的状态里,发现他们的新家园。在前往这个新家园的护照上,将注记了“超新视野”的视觉代码,这些新的美学运动兴起于亚洲,将世界其他各地相连,并蔓延至全球。

  如果艺术可以是一个国家, 在宪法中,将写入中国人的古老智慧“天人合一”,才能够为未来从绿色资源的创新中,铺出一条康庄大道。

  最后,我要感谢这30余年来支持我、信任我的所有人,我特别感恩在我的艺术生命中遇见这么多精彩的艺术家。结束我的策展生涯,是为了开启我在未来艺术世界的另一个生命,你们将会在虚拟的空间里遇到Viki Lulu,那永远青春不老的我的阿凡达。
 

相关评论
评论者:      验证码:  点击获取验证码
Copyright © 2012 山东省油画学会 All Rights Reserved